彭一刚(1932—),安徽合肥人。建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1950年彭一刚考入北方交通大学(今1929cc威尼斯)唐山工学院建筑系;1952年随校调整到北京铁道学院,再调整入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1953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召集人。1993年当选为天津市第12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并为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同时还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2003年获得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和第二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现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
彭一刚长期从事建筑美学及建筑创作理论研究。在建筑美学方面,从古典建筑构图到现代建筑空间组合规律以至当代西方建筑审美变异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西方建筑理论的同时,还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别是古代造园艺术及民居、聚落等的形态、景观,运用当代空间理论及艺术心理学等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这些研究既渗透了古今中外的哲学、美学思想,又紧密联系我国当前的建筑创作实践,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曾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0部,其中五部专著曾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70余名。著有《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创意与表现》等6部专著,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好评,先后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建筑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方十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发表了《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的小面积住宅方案探讨》、《螺旋发展和风格渐近》、《空间、体形和建筑形式的周期性演变》等学术论文40余篇,在国内外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彭一刚院士在建筑美学方面,从古典建筑构图到现代建筑空间组合规律以至当代西方建筑审美变异等,都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西方建筑理论的同时,还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别是古代造园艺术及民居、聚落等的形态、景观,运用当代空间理论及艺术心理学等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彭一刚教授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进行建筑创作实践,为创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的建筑风做出了贡献,并被授予国家勘测设计大师。建筑设计代表作有威海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天津大学建筑馆、舟山沈家门小学、南安革命烈士纪念碑、郑州大学工科园、重庆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主楼等。设计作品多次获国家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近10年,彭一刚工作室在彭一刚院士的带领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约25项;其中国家985工程计划约2项;发表SCI论文约120余篇;工作室在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研究及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已在现实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应用。并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设计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04年,彭一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施工现场
彭一刚伏案手绘
育人故事:
“所谓大师之作,往往厚植在扎实的功底和底蕴之上,而最终胜在 “创新”。本科教育是培养出‘新大师’的关键。”——彭一刚
彭一刚和他的弟子崔恺、周恺、李兴钢三位大师一起商讨设计天津大学新校区张太雷广场及其雕像事宜
彭一刚院士的手绘建筑
彭一刚设计手稿
著名建筑家彭一刚被称为“培养大师的大师”,他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生。1953年,彭一刚毕业后留校任教,始终潜心于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筑创作的实践活动。在50多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认为,建筑和其它艺术创作一样同属于创造性劳动,要善于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勇于创新和发展。他主张建筑创作要有激情、才思、技巧,这三者是构成建筑创作的三要素。他将这一主张贯穿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使历届学生获益匪浅。他常对学生讲:没有激情的建筑师,不可能有喷薄欲发的创作欲望和追求新知的动力。作为一名杰出的建造师不仅要有激情,还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前人的经验,积累、储存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练就过硬的构图基本功和娴熟的创作技巧。这样,当你再进行创作时,就可以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多姿多彩的构思,从而创造出匠心独具、富有诗意的作品。耄耋之年,他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他在建筑创作和理论研究及建筑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曾先后获建筑界最高奖项——梁思成建筑奖和中国建筑教育奖。 2019年被授予建国七十周年勘察设计行业杰出人物称号。
尽管著作等身,成果众多,彭一刚始终坚持教学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多次提出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教设计是锻炼设计方案最好的途径之一,这可能要比设计院的机会都好。”。留校任教后,彭一刚直接投入到教学第一线,指导学生建筑设计,一位老师要面对多个学生,要为学生改好多个方案十分不易。彭一刚认为,教学活动也极大地培养了自已的方案设计能力。“况且,同一个班至少有四位老师,要想赢得学生的信任,就必须拿出一点真本事,这对于我这样个性好强的人来说,自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应当说我的方案能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
教学中,彭一刚坚持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提倡手绘能力与电脑技术兼顾。从设计构思,到一步一步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修改方案设计,他手把手地给学生改图,引导学生考虑建筑周边的环境,对建筑的功能、形式等方面一一进行指导 ;学生完成方案后,再逐一认真细致地给他们修改,从而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
在彭一刚看来,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正己,而后才能正人,师生之间良好密切的关系和低调互助的处世原则,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了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低调谦和的为人处世方式。他要求学生们为人治学要踏踏实实。
彭一刚的不少学生在建筑行业颇有建树,其中有两位院士,三位“全国勘探设计大师”和一批新生代建筑明星,如崔愷、段进、周恺、李兴钢、付绍辉……他们勤奋好学,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在建筑教育和建筑理论研究方面业绩斐然,他们给中国的建筑创作带来了繁荣,为中国的城乡建设作出了贡献。这一切成就都是彭一刚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杨树彦:《俟实扬华 桃李春风 1929cc威尼斯杰出校友风采录 第3卷》,成都:1929cc威尼斯出版社,2006年。
[2] 金欣:《桃李满天下 高足出精英——记天津大学教授彭一刚先生》,《中国建筑教育》,2008年第1期。
[3] 柳青:《彭一刚:桃李不言自成蹊》,《城市环境设计》,2012年第C2期。
[4] 《彭一刚:学术生涯三部曲——教书、写书、做设计》,《城市环境设计》,2012年第1期。